当前位置:党建专题>建党100周年专栏>党史书籍>正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发布时间: 2021-07-09
|
浏览量: 699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不管多累多苦 近平能一直拼命干”

近平干活很卖力气,肯吃苦。他虽然在劳动技巧上和我们农民有差距,但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我们干活还拼命。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

 

“近平是北京知青当中年纪最小的”

近平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起当时出发的情景。他说:“在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

 

“群众需要什么 近平就干什么”

近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他到四川绵阳去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回来以后结合我们延川当地的气候进行研究、施工。虽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沼气池最终办成了,解决了缺柴烧的问题。

 

“近平讲话特别实在 特别有意思”

近平把这些亲身经历、政治常识、国内国际的具体情况、文化艺术,还有北京的一些新鲜事等有趣的内容,结合他的社教工作一起讲给大家,这样他的工作开展得就非常顺利。

 

“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 也喜欢写东西”

在窑洞里的时候,近平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近平写字很规矩,一笔一画地写,每一个字都整整齐齐,清清楚楚。

 

“近平非常注重让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

在平时劳动和生活中,近平和村民们朝夕相处,聊天的时候他不仅给大家讲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普及一些文化知识,总是想方设法让大家学习文化。

 

“近平比较沉稳 抗压能力比较强”

近平不愿意对我们说他自己的一些困难,也从来不跟我们诉苦,更不抱怨什么,而是把这些事情都藏在心里不说,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近平是一个多么坚强的人,他从不向困难低头。

 

“近平教我们认字 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

每天晚上,点起煤油灯,近平就给我们讲课。我们很多人都不识字,他问清楚每个人的名字,就帮我们写下来,再一笔一划地教我们自己写。我会写自己的名字“高小梅”,就是近平那时候教给我的。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

 

“近平不说空话大话 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

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积极参与讨论。

 

“近平这个年轻后生 功成不居 谦虚谨慎”

那一天,我在梁家河采访近平,和他谈了很多。采访中,他讲到群众的“功劳”就滔滔不绝,但是一讲到自己就讲得很少,很简单。我心里就想:“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近平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 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

近平从四川回来的时候,还带来了种植烤烟的技术,在我们村种植成功了;他还办了一个代销点,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还办了一个缝纫社,解放妇女劳力。

 

“1972年到1973年是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我记得近平跟我聊过他那时候的想法:“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近平有威望有能力 积极地融入社员当中”

近平来到梁家河以后,一直就在学习我们当地的方言,到了后几年,特别是当支书以后,他可以完全用延川方言跟大家交流了。平时,近平对年纪大的人很尊敬,对小孩很爱护。

 

“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

近平把他每个月分的40斤粮都交到我家。在我们家吃饭的时候,我婆姨做什么,他就跟我们一起吃什么。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

 

“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近平那时年龄很小,但是很稳重,做事情很认真,是个实实在在想问题、爱思考的人,话语很少,比较内秀,没有一些干部子弟那种张扬。我和他是在延川县第一次见面,互相一介绍都是知青,就这么认识了。

 

“近平立志办大事 不搞形式主义”

近平不忌生,哪怕是一次面都没有见过的陌生人,只要坐在一块,他就有话说。有时候,我们在公社,各个村子里都来人了,互相不认识,一大群人坐在一起,近平也能和大家拉话。

 

“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

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

 

“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

近平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情和关系可以依靠,就是个普通的北京知青,千里迢迢到这穷乡僻壤来插队落户,他能当村支部书记,就是因为劳动吃苦,群众基础又好,大家都拥护他。

 

“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

近平能够对农村一位过世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这个做法是当时普通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从这件事上,我感到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

 

“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

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普通农民”,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

 

“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

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找出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

 

“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对他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早在陕北七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信念。

 

“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共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

 

“陕北七年 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

可以说,在农村的七年时间,他了解了人民实际的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他讲为人民脱困,讲得非常具体,可见他对这件事情了解得多么细致深刻。

 

“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

这“三个最”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无疑对他后来的成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