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报告>扶贫专栏>扶贫干部月报>正文
扶贫干部月报(第三期),2019年12月
发布时间: 2019-12-13
|
浏览量: 1961

大家好,欢迎观看扶贫干部月报第三期,在这期里主要和大家谈谈扶贫,预计要分几期来向大家进行交流。其实每个人对扶贫、对于贫困都有不同的理解,未挂职扶贫以前我也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最近很贫困,可见到真正贫困的时候就不会再以这种轻松的心态来调侃贫困了,贫困其实是一个特别严肃的社会问题。这期我主要介绍一下相关贫困问题和我国扶贫的一些举措。

一、全球的贫困问题

首先贫困并不是只存在于我们国家、也并不是只是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消除了贫困,当然这里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贫困标准的相关概念。发达国家包括欧洲美国也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贫困问题,美国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贫困人口,但是美国的贫困标准相对于我国标准还是要高出不少。欧洲是按照相对贫困的概念来核算贫困人口,与平均水平相比,比平均水平低40%及以上的是贫困人口。相对而言,我国的贫困标准还不高,但是我国标准比较世界银行的“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国际贫困线标准每人每天生活支出1.9美元”还是要高的。

二、我国正在大力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

1.什么是绝对贫困

我们国家现阶段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绝对贫困那?那就是: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包括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饮用水、衣着、住房;基本的教育、基本的医疗。基本的生理需求好理解,如果一个人吃不饱、没水喝、穿不暖、没有遮风挡雨的住房肯定是贫困的。如果没有得到最基本的教育,不会读书识字,在当今社会是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联系的;如果最常见的病都没有得到救治,受身体所限什么都干不了,也是无法创造财富的。

2.我国扶贫的总目标

从80年代中期提出扶贫计划开始,国家每10年会颁布一个扶贫开发的纲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纲要同时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纲要》第十条明确指出:国家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共计14个片区(请见下图)作为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我所在的尚义县就属于其中的燕山太行山片区,这个片区的联系单位就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这14个片区既是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最大、生存条件最艰辛、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地区,又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交织、功能性贫困与素质性贫困并存,不仅导致片区贫困问题广发、易发、高发,也决定了片区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工作的复杂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付出成倍的努力。

在总体的纲要出台以后的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届时,相关报导中、影视作品中大家所熟知的全部国家级贫困县(后更名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将全部摘帽。

在此之后,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有: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贫困村全部实现通动力电,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由此可见,中央对于脱贫攻坚战给出的目标是明确和具体的,作为市县的各级扶贫队伍狠抓落实就可以了。

3.我国扶贫的基本策略

1)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2)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3)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4)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5)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三、区域扶贫开发及精准扶贫

上面一段关于我国扶贫基本策略我先不展开说明了,主要汇报一下里面提到的区域扶贫开发及精准扶贫之间的联系及不同。说到精准扶贫这个概念之前不得不提的就是区域性开发战略。

我国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扶贫开发主要策略就是促进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间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区域开发式扶贫本质上是一种促进贫困人口集中区域的优先发展来实现减贫的方法。针对贫困分布的区域性特征,我国政府以县为单元确定国家扶持的重点,这是按区域实施反贫困计划的基础,将县作为扶贫开发优先单元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中国贫困的区域分布较为清晰,限制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其中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具有重要意义,优先解决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环境、交通、教育、人口等限制性区域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能够为穷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县是一个承上启下、无法跳过的重要层级,具有比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组织结构,县作为一个执行单元,传递扶贫政策、组织扶贫开发、调配扶贫资源、实施和监管扶贫项目成本相对比较低。三是不管以任何贫困标准来衡量,贫困县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占总人口比例很高是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大规模贫困人口出现且分布相对集中时,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瞄准,用县级瞄准的扶贫政策能覆盖绝大部分贫困地区,“撒网式”方法也能覆盖到大量贫困人口,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识别和组织成本。四是当财政能力一般、尚不具备大规模投入能力的时候,选择一些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县进行扶持、以县为单元进行资源分配和集中管理,符合财政资金投入利用最大化的要求。

21 世纪头十年的扶贫开发,国家扶持的重点开始从县转向县和村。除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外,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4. 8万个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国家扶持的区域范围从贫困县扩展到非贫困县的一些偏远贫困的村庄。将扶贫对象扩展到村的原因是,单纯以县进行瞄准和扶持会遗漏很多非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导致贫困县和条件相似的非贫困县的差距扩大。当贫困人口越来越少时,贫困县内扶贫资源外溢到非贫困户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而非贫困县的贫困农户又被排斥在扶贫资源享受对象之外,从而降低扶贫效率。以贫困程度深的村为单位进行扶持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中国的村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区,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有相对完整的组织结构。在村级实施扶贫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既有利于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村民的直接参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根据宏观形势的变化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央做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调整了以往以区域开发为主的扶贫开发模式,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精准扶贫就是将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作为主要扶持对象,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扶持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层面上。这种策略调整是基于中国现阶段贫困人口小集中、大分散的客观现实以及贫困人口没有从以往的区域扶贫开发中平等受益的实际状况做出的。在贫困人口分散分布的情况下,以县和村为单元进行扶贫开发必然不能覆盖到全部贫困人口,而有限的财力也同时决定了无法采用普惠式的收入转移(即全民社会保障)来实现大规模的综合兜底。因此,要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就必须将全部贫困人口识别出来进行扶持,不论贫困人口是否在贫困县和贫困村。即使在贫困地区内部,由于贫困人口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也难以从区域发展中平等受益。在没有直接瞄准贫困户的情况下,像整村推进这类村级综合发展项目,也是富人受益更多、穷人受益有限,区域扶贫开发在缩小区域间差距的同时也加剧了贫困地区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从区域开发转向精准扶贫,瞄准贫困家庭和个体因户因人施策,是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必然选择。精准扶贫同时也是抵消因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减贫效应下降而必需采取的措施。

四、关于贫困县脱贫摘帽

现在距离2020年已经越来越近了,我相信全国的贫困县可以而且一定可以如期脱贫摘帽,但不得不说的是尽管脱贫摘帽,但发展水平大多较低,依然是全国发展的突出短板。就是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也仅仅是消灭了绝对贫困,距离区域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谢您的观看,本期观点我主要参考了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的视频资料及文章,第四期我和大家继续聊扶贫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