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中,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讲话里一个精妙的比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员改进作风,需要时刻检视自己的党性,用“公、私二字”这把根本尺子衡量一下自己的党性强不强、有多强。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讲故事的方式论证这把尺子的重要性,比如关于“锦州苹果”的故事。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毛泽东同志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2022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辽沈战役纪念馆讲完这段故事后语重心长地说:“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在这里,“党性强”与“江山红”是紧密相关的,党性一旦丧失,人民的苹果被随意摘走吃掉,红色江山必然难保。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焦裕禄同志反对孩子“看白戏”的故事。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讲话时讲道,“焦裕禄同志曾经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得知儿子‘看白戏’,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焦裕禄精神之所以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强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在于焦裕禄同志能够始终做到大公无私,哪怕是子女看戏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他也绝不把私字摆在公字的前头。打锦州的解放军战士、“两袖清风来去”的焦裕禄同志,这些事情在一些人眼里可能是“迂腐”的、“不精明”的。但倘若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上没有共产党人的风骨和气节,哪里还会有人民对党的信任,对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任?
党性需要时时刻刻磨砺,否则必然“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面临新的严峻而又重大考验,党员、干部仍然要在公与私的天平上作好抉择。党性原则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政治要求,也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的基本准则。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时时以公、私二字为标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来源:红旗文稿微信公众号